武汉6吨太阳能热水工程
神农架2023-04-02 03:36:17
8 次浏览小百姓180105206779
联系人:殷昌云
工程市场成为行业增长点
虽然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整体规模变化不大,但单机市场与工程市场份额变化明显。在“强装令”、工商民用太阳能工程补贴等政策的驱动,太阳能热水器工程市场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增长点。自2014年起,工程市场对拉动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规模的重要性就已显露,2015年工程市场与单机市场平分秋色,2016年,工程市场规模已超过单机市场,成为太阳能热水器 重要的领域。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朱军认为,工程市场还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
据《电器》记者侧面了解到的消息,企业都非常重视太阳能热水器工程市场的探索。其中,工程市场对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工程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朱军分析称,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并不是非常理想,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改进产品。但是,朱军看好太阳能热水器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未来工程市场的发展方向为多能源组合。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与其他能源组合使用,可以为消费者带来舒适的、节能的热水解决方案。”
相比蓬勃兴起的工程市场,单机市场持续下滑。在家电下乡时代,绝大多数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单机市场销售贡献高达九成。此次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单机市场份额约为四成,甚至更低。
作为 企业的日出东方,单机的贡献率也在下滑。日出东方2015财报显示,太阳能热水器单机市场营业收入为16.66亿元,同比下降27.26%。
谈及单机市场持续下滑的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太阳能热水器单机市场透支较大外,朱军还指出两个原因;太阳能热水器稳定性不足,产品质量也未达到消费者要求,产品复装率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用电和燃气也变得更加方便,消费者可以选择舒适性更高的电热水器以及燃气热水器。
有关负责人认为,2020年将迎来太阳能热水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在三四级市场更新换代需求的带动下,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将迎来市场规模的拐点。“企业要从产品本身出发,加大研发力度,解决产品稳定性与舒适性不佳的问题,研发出更适合当前房屋结构的产品,才能抢占太阳能热水器单机市场。”朱军说。
1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概念
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是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原建筑构件(类似屋顶、雨棚和维护结构等),既消除了太阳能对建筑物外观的影响,又避免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成本。
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是指太阳能集热器代替建筑阳台栏杆构件,与建筑阳台无痕融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护栏的相结合,在满足集热的同时,又起到安全防护和美化装饰作用,还节省了建筑阳台栏杆材料。
2国内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都属于真空管类,为了解决玻璃管易碎的缺陷,需要在背部增设防护栏,这样不但增加产品生产成本,且影响建筑外观,不能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的完美融合,推动应用难度较大。
作为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龙头城市深圳,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的诞生。从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真空管式、平板式、阳台壁挂式、槽式一路走来,坚定而平稳,2012年又研发出适于中高层建筑的阳台栏杆式太阳能热水器,并一度受到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商的欢迎。
加之城镇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房屋建筑保温性差,有专业人士认为,这样的条件 适合应用分散式空气源热泵实现间歇采暖和单独调控。未来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住宅一体为单位实施分散式采暖将成为南方供暖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只要有条件、有机制,供暖系统的末端就应当采用分散模式。分散模式或类分散模式的运行能耗远低于集中式模式。实践和研究表明,供热系统中哪个环节是集中的哪个环节就呈现高运行能耗。
而这一地区的居民也习惯了各种分散式的采暖方式。调查显示,2009年冬天,上海市785户居民中有超过90%的居民使用空气源热泵供暖,使用燃气壁挂炉的用户为1%,还有居民采用电加热辐射器、电暖风机、电热毯作为辅助取暖设备。由此可见,不论是气候特点、建筑分布情况、居民习惯,还是国家节能减排大形势的要求,与集中供暖相比,单独可调的分散采暖方式更适合我国长江流域。
住房和城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夏热冬冷地区,有必要设置取暖设备,但建议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长期争论不休的南方冬季采暖模式的选择问题,由此一锤定音,也意味着各种分散式供暖设备在南方将有着广阔的市场。能源中心,集三大功能于一体在明确分散式供暖方式的同时,根据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期短、供暖负荷小且波动大等特点,住房和城乡提倡采用户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单独供暖方式,以及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暖方式,并且鼓励充分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有数据显示,与集中供暖相比,新型的分散采暖方式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居民采暖支出为每户1200~1300元,远低于北方集中供暖季所需的2000至3000元,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也明显减少。与交通大学研发的一机多能能源中心,就是通过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七省二市的冬季供暖问题。以往,每个家庭要分别购置采暖设备、空调、热水器,以满足生活所需的采暖、制冷、热水三类主要生活需求。这些设备不但费用高、能耗高,而且占据空间大。一机多能能源中心则创新性地集采暖、制冷、热水三大功能于一体,将家庭主要的耗能设备高效组合,不但能创造更节能、更舒适的家居环境,而且方便使用、节省居室空间,成为家庭用能的一种全新模式。
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所所长、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中心主任王如竹表示:“经过反复调研和研究,我们发现提供采暖、制冷、热水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让产品更加节能高效,从而为用户带来很大利益,也更符合现代建筑的美观、舒适、节能的要求。”一机多用,节能家居新方向据介绍,“太阳能热泵·空气能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可一年四季提供45℃以上的生活热水,并且在夏季可同时能满足空调制冷需求,在冬季5℃以上的气候条件下能够保证室内温度在18℃22℃度。“这主要归功于产品独特的双核换热和art智能微感换热技术。”
王如竹介绍,双核换热技术是使用两套换热装置,使冷热水换热可根据需求交替变换,一机多能具备制冷、采暖、热水、制冷热水、采暖热水5种工作模式,实现24小时热源不间断,从而满足冬季采暖、夏季空调制冷、一年四季有热水等多种用能情况下的换热稳定。art智能微感换热技术则是采用立体式换热末端,将主动换热与被动对流换热相结合,通过适当增大换热面积实现小温差、低流量、低噪音下的稳定散热,同时大限度地利用热源,告别了“强吹风”式的采暖弊端,换热均匀,并且空气清新不干燥,大大增加了室内的舒适性。
双核换热和智能微感换热技术的结合,提升了采暖和制冷的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实验证明,这种热泵能源中心与燃气类产品相比,节能率在20%以上。一家一户一套6匹机系统就可以保证节能、舒适的需求。“一机多用代表了未来家居节能设计的方向。粗略估算,接近70亿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蕴含着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公司将加快产业化推广,争取让广大南方家庭早日告别寒冬
联系电话:18507139966